top of page
Search


超越三維五官的6D展覽
除了可以透過五官觀察和感受之外,還能觸動心靈的展覽可否說是一場「6D」體驗? 「無障礙」一字對你和我或許並不陌生:導盲磚、手語、輪椅通道等等隨處可見。可是,如果你家中或身旁沒有認識不同障礙的人士,這一切似乎都事不關己。糊塗戲班主辦的《無障礙體驗之旅》透過虛實相間的線上體驗,...
May 10, 2022


上水有條印度河
河對於我們,到底有着怎樣的意義? 《河上沒有人唱歌》是本地藝術家羅玉梅在「未竟之園」展覽中的展區,接連早前介紹過的土沉香展區。看過沉香樹後,轉來到空間較暗的展區,彷彿瞬刻掉進了水底。黑色的屏幕有如水面一樣反射着展廳空間,高空航拍影片看到了地面人類活動與自然的交錯;展廳中間...
May 6, 2022


我們圍着沉香拍翼飛
你上一次聽到「土沉香」這種樹,是否因為它被非法砍伐的新聞? 土沉香是香港原生物種。明代本港曾盛產這種香樹,並作為港口把土沉香的產品輸出各地,據聞「香港」就因而得名。現今作為受保護的瀕危植物,土沉香一般不能私自種植,而且野生土沉香被私自砍伐的新聞不絕,即使你拿到了種子私自下種...
Apr 29, 2022


可以踐踏的藝術品
如果展品可以任由訪客踐踏、改造,我們該以甚麼角度欣賞這件作品? 上環The Catalyst被改造成一片凹凸起伏的小沙漠。空間內的沙是流動的,型態持續被不同的因素改變著:藝術家每星期都會重塑全場 —— 飛沙走石過後,緊迫的小沙丘變成了起稜角的一個個隕石坑,又或是頂上凹陷的火...
Apr 18, 2022


畫筆比快門慢,但褪色也更慢
公營展覽場所遲遲未重開,只得成日屈在家中高凳發呆?富德樓十樓有張不同的凳,或許能讓你的屁股重獲點新鮮感。 此展名為《The Chair in the Room》,顧名思義主角就是椅子。場地中間放置了畫中的椅子,不過剛好有人坐下休息,筆者就沒有拍照。椅子本身沒有什麼特別,似...
Apr 8, 2022


你還在海中載浮載沈嗎?
夜遊會讓你聯想到什麼?昏暗街燈下夜遊於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可能一半是寂寞,一半是平靜;而在黑色大海中夜「游」,便成了一件更深邃、不可測的事。現居倫敦的藝術家何淑美,六年前一次到大嶼山海岸夜泳,那晚她眼中一大片黑暗的天與海成為了是次展覽的主題之一。...
Apr 4, 2022


是誰在幫我們保存文獻?
在博物館以外仍有大大小小保存文獻的機構,AAA便是其一。 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顧名思義是專門收藏「亞洲藝術」屬類的文獻庫。AAA的館藏總監 Elaine 指,到訪的大多是學者、教授和策展人。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文獻庫」並不是熟悉的存在;若不...
Mar 27, 2022


百年興衰後,至少還有貓
早排看到 @mm.milkmilk 介紹寮屋區的報道,好奇下決定一訪。油塘一帶對許多人的印象可能都是一個 bed town,或是個日漸褪色的工業區。筆者相隔多年再來此地,步出車站就看見昔日海濱破爛的舊工廠已經消失不見,半條街被圍板封起;不變的是泥頭車、吊臂車繼續一架架駛過,...
Mar 14, 2022


甚麼是最美風景
除了坐車會經過之外,筆者對青衣可說是0認識,這次終於與友人一同去青衣看看這條大約一兩個鐘便能行完全程的自然徑。小徑北邊入口位於長宏邨旁邊,剛步進便能看見猜想是附近居民自行佈置的「後院」:康體設施、單雙杠、木椅、鑲在石牆上的謎之利是封與富長輩味的詩句⋯⋯自然徑未見自然,先看了...
Mar 2, 2022


賣隔夜肉和文化符號的藝術超市
正如真超市有百佳惠康之分,香港也有幾個藝術超市:除了立足西半山多年的「Art Supermarket」畫廊外,近年也有以展覽形式舉行的期間限定「藝術超市」,而今次的舉辦地點則從酒店大堂和樓上畫廊移師到商場舉行,規模更大之餘亦更貼地親民 —— 跟真正的超市一樣。 ...
Feb 24, 2022


牢記氣味中的溫度與回憶
「三十年後抬頭望天,城市已被一個玻璃圓罩完全覆蓋。甚麼會流逝?甚麼會留低?」假如在2052年,事事準繩圓滿,連大自然都在人工控制下,讓四季都是剛好的91.25日 —— 但代價是去除掉一切情感。你願意生活在這個城市中嗎? ...
Feb 19, 2022


外輸日本的港產鐵礦
農曆年假期間,筆者偕友往馬鞍山昂平一帶郊遊。往西貢的路上景色固然不錯,但這次更想介紹在起點附近的一個歷史小地方 —— 鞍山探索館。 筆者現在對馬鞍山的印象,主要還是住宅、商場和學校。然而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到新市鎮建立前,馬鞍山其實曾以香港最大鐵礦所在地而聞名。馬鞍山鐵礦開礦...
Feb 12, 2022


在空中的這一墨
在純白空間中舉行的展覽往往能讓觀眾進入一個純粹的世界,從現實抽離、集中在展品上。隨著展覽形式越趨開放,現時不論是在任何空間或媒介都可以舉行展覽。影響觀感的除了作品本身,還有空間佈置、擺放方式等,種種可能性令觀賞展覽的維度更廣、更豐富。 ...
Feb 8, 2022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聽故事
比起擠逼的長洲和近來愈見熱鬧的坪洲,南丫島不知是否因為面積大、人口不多,感覺是一個比較平靜的小島。島上最近正舉行一個名叫「南丫說:」的公共藝術計劃,可說是給訪島遊客行山、看風車和食海鮮以外的另一個面向。 雖然登島時並不如鹽田梓藝術祭那時一樣,甫下船便見旗海處處,但不少商舖門...
Jan 31, 2022


從靜中看出動態
視乎你看的角度,物件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立體。縱然在動的是你而不是物件,它的型態卻是浮動著的。 形容的,正是威爾斯藝術家 Cerith Wyn Evans 舉行的個展「….)( of, a clearing」。甫踏進展場,幾個巨大的白色霓虹燈及透明板映入眼簾;被放在一旁的松...
Jan 25, 2022


從零開始做一場展!為屯門後生仔女而設的實踐型社區藝術活動
你有想過可以在自己的社區內,做一場從展品到展出都能一手包辦的展覽嗎?屯門牛牛們,機會來了!遊展Excohk 這次有幸獲得 @yot_youthspace 鼎力支持,並邀請到熱愛社區的 我港Kongcept團隊 @kongcept852 以及新晉藝術家劉家俊...
Jan 21, 2022


你頂住我個心同肺呀!
麥兜應該是我們這一代的童年回憶(咦可能暴露年齡了)。縱已不太能記起《菠蘿油王子》的情節,但山頂纜車、紙包雞包紙、茶餐廳無魚蛋⋯⋯等的一幕幕,十幾年後回想依然能使人發笑。 蘇富比的展覽設有預約,場內人流適中,看得非常舒服。麥兜家族的角色裝置不少,投影在屏幕上的NFT校歌依舊唔...
Jan 18, 2022


會代謝的建築
日本戰後的藝術界可謂是百花齊放。由講求自由風格、不限形態的具體派,到用上可拆卸部件、讓建築「活起來」的代謝派,都標誌一個充滿活力和新意念的時代。 派如其名,之所以稱為「代謝派」,乃是因為建築物被賦予了有如生命體般的「代謝」,像是以可不斷更替的部件為骨幹,仿似一座座活著的有...
Jan 9, 2022


起碼嘗試理解
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有一句:「如果世界上有魔法,那一定在於嘗試理解他人、彼此分享之中;雖然很困難,但誰在乎呢?重要的是有嘗試的心。」 願意主動參與、樂於學習與理解,已經是踏出一大步。由糊塗戲班成立的「無障礙劇團」過往舉辦不少活動,大多集中於戲劇工作坊等。是年在大館舉行的「...
Jan 1, 2022


水墨、AR,還有什麼?
泛海大廈每過一排就有新展,這次是大華銀行主辦的水墨展。 展覽展出了大華銀行「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比賽中得獎的作品。參賽者來自五湖四海,更有在學學生的作品。雖然水墨展可謂通街都係,但此展在新媒體和互動的運用上,倒是有些少驚喜。AR技術為這些作品添了一點趣味:動起來氣勢磅...
Dec 28, 202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