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FAC17C6-F89C-4B38-9317-296B725E11CF.hei

文庫

四年過去,我們怎樣不同了?

性格毫不相似的兩人相遇,到底會互補長短,還是產生衝突?


融入了生活所思所想的創作,過了幾年後會成為創作者對照今昔的明鏡。 @unlockdancingplaza 的Emily和Carman既是舊同學,亦是好朋友,兩人在2017年一同創作了一場名叫《你我相對多麼遠》的表演。這場基於自身成長環境以及各種際遇而構思而成的舞蹈表演,把二人天淵之別的性格,和由此而生的微妙「關係」放到舞台上,供觀眾審視。「四年前做呢個表演嘅時候,朋友一睇咗,就會覺得係『Emily嘅作品』。」當年的Emily,更似是「搵Carman幫手」的感覺;四年過去,我們都經歷了許多,而兩人也不例外 —— 那基於當年經歷而產生的表演作品,到了今日又會有怎樣的改變?「少咗啲自怨自艾嘅感覺。」Emily如是回應道。回看過去在台上的自己,同一個人,現在的自己又怎樣不同了?台上的藝術家本人,也是一名端看著自己身影的「觀眾」。


大劇院的空氣、大銀幕的畫面…… 舞蹈表演有如戲劇、電影等其他創作媒介,有著連結觀眾的不同接點。同樣作為時隔數載再度公演的作品,《現場》的三位表演者Holmes、Lawrence和Sabrina想引導觀眾主動思考被科技所改變的「時間與空間」:當觀眾掃描QR code,便可選擇三條不同的串流直播;這三個直播頻道各使用不同的平台,或許是Facebook、Youtube,甚至有可能隨機project不同影像。


「早喺19年、疫情前已經做過公演,思考所謂『現場』嘅概念⋯⋯新聞、電台直播無所謂嘅『表演概念』,(但網絡)主播、評述突然變得有情感,甚至變成一種表演形式。」同是「現場」直播,新聞主播的報導平實中立,網絡主播的閒談串流卻可以玩出不同「花臣」。隨著時代改變,同樣的媒介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發揮,那我們何必又從零開始討論,爭拗到底現場表演有沒有必要?倒不如加入創意,將「現場」這個接點加以發揮,引導大家一同感受和思考這種改變。


無論《你我》抑或《現場》,最有趣的卻是筆者與兩組藝術家就「舞蹈美學」和「如何透過舞蹈體現及表達訊息」等的討論並不多。正如藝術家所言:「生活上最常見的主客體成為了一種表現藝術。」藝術本就來自生活 —— 與其拘泥於傳統、既定的某一種「美學」,倒不如發揮創意,讓觀眾自行欣賞、感受、詮釋,自然能體會到藝術在生活中的美。

----------

日期|10月1-3日(星期五至日)

時間|20:00(星期五至六)、15:00(星期日)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票價|$180(學生及長者等半價)

----------

文:#excohk_rin(本評論僅屬個人意見)

遊展 @excohk 歡迎任何形式的推廣、媒體合作和活動策劃等邀請。期待與你一起探索新的意念,共同成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