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普通人,筆者最能feel到「建築」存在感的時候,大概就是身處在好看的樓房裏面,或是看 @kongcept852@hkreminiscence 分享歷史小知識的時候。除此之外,對建築的印象就只有搭得整整齊齊的微縮建築模型 —— 跟自己的距離總像好遠。
然而,建築其中一個目的正是拉近人的距離。在展覽中,又能夠如何向觀眾呈現這一點?今年是中大建築系碩士班改制後第一屆年展,作品從一個group project開始:例如題目為「深水埗」的小組,組員會先做一個探討深水埗的作品,然後再加上每人對於題目的想像,繼而發展出個人作品。
「香港本身已是一個被建築物覆蓋的地區。」除了鄉郊地區的project,不少計劃都是因應地方已有的建築物和空間再想像與發揮。天橋底與馬路之間可否加建一個供露宿者休憩的位置?做社區計劃,自然需邀請居民共同探究,因應地方的人口職業與習性而作出不同的判斷,並物盡其用地善用當區資源。在鄉郊地方就地取材,除了要與自然共處外,會否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再看明日大嶼,計劃有沒有了解過大嶼山居民希望的明日是什麼?還是他們都不被視為這個計劃的持份者?
由原始森林進化到石屎森林,擺脫了野外猛獸的威脅,是否代表我們的居住環境安全了?石屎作為常見的建築材料,其實有多耐用、多安全?學生以破裂石屎作為裝置藝術的一部份,每個人經過時都要小心翼翼地行過。哪怕厚重的石屎此刻牢固不破,過了若干年後還是會裂開,崩塌。在一片瓦礫中,小花慢慢從裂縫長出來 —— 最不安全的環境,卻也是最有生命力的。
筆者最大的感覺,便是這個展覽與藝術的重疊性大、人文角度多,即使是像筆者一樣不曉建築的外行人,依然收穫不少。問學生為何「展覽有點藝術的味道」,他們笑說:「建築本身已是藝術一部分。」
而人,又是建築和藝術一部分。
----------
《共鳴&銳變》第二十五屆中大建築系碩士年展 @cuhk.march.yearshow
日期|至5月30日
時間|10:00-20:00(5月26-27日),10:00-21:00(5月28-29日),10:00-17:00(5月30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灣仔港灣道2號)
費用|免費
Yorum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