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打破藝術史沉悶無聊的想像:由零開始認識香港藝術(二)

看過大館的夏爺展覽後,筆者隨即過海到香港藝術館。館內頂層的展覽把八九十年代的藝術史娓娓道來:在這一刻,筆者感受到「藝術館」的概念已經不再限於「館內」 —— 藝術更像是一個個實驗。


場內有一間「咖啡店」,重現了1998年藝術家在上環策劃的短暫展覽:飲咖啡可以看到鑿冰表現、鑲嵌在樓梯間的寶物藥箱、在桌面直播枱底的「撐枱腳」⋯⋯若是無力付茶錢,更可以透過回答問題抵銷。觀眾與藝術家的互動已使該處遠超「展覽」,而是一個讓觀眾與觀眾之間交流、連繫的公共空間。


「連繫」於筆者看來,可算是在八九十年代藝術圈之中重要的一點。不同媒體、雜誌先後創立,涉獵範圍由攝影到文學,教育到創作評論,均填補了香港藝文界當時的空虛。正正因為當時的業界像是新鮮的土壤,政府的支援和影響都較少,創作空間極大,不論是藝評人、策展人或藝術家,都展示了各自對於「藝術」天馬行空的想像,而非聚焦於商業藝術。


鏡頭的搖擺配合重複的影像,成了行駛中的軌道。八九十年代竟然已經有多媒體藝術?初起的女性議題又是如何探索?早幾天曾在Story中問過大家,是否覺得香港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每次翻看舊時,大概很多人都跟筆者一樣,有一種「原來以前的idea更瘋狂」的感覺。但是除了懷緬舊時,你還能從展覽中看到一些對於未來的啟示嗎?


無論是大館還是香港藝術館,除了復刻歷史以外,都加入了「想像未來」的部份。不用史書的線性形態呈現歷史,那可以如何梳理歷史,重現在觀眾眼前?在訪談與蒐集資料之後,又是如何把結果集成與研究?


到最後,觀眾的理解將是屬於我們這一代的獨特產物,也是促成新「黃金時代」的關鍵 —— 不需羨慕以前,因為不管是生活在哪一個時代,我們也是用同樣的感官觀察四周;觀察到甚麼,就看我們造化。


還望勿單羨慕 —— 吸收過去,然後想像未來。

----------

《多元視野——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

日期|至2022年4月24日

時間|星期一至三、五 10:00-18:0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10:00-19:00;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除夕 10:00-17:00

地點|香港藝術館5樓新空間(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費用|全免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