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xcohk_rin

專訪策展人吳君儀(上):如何以香港人經驗出發理解地方的議題和脈絡

如果讀者由個人經歷出發,以與作者不同的視角理解作品,又算不算是真正的「理解」?

早前曾經介紹由 @krystie712 策劃的展覽(詳見7月11日刊之《版畫的可複製性》)。筆者縱觀過去一兩年的藝術(尤其是木刻版畫)展覽,發現甚少展覽以亞洲國家或邊緣化群體的角度出發;而這次的展覽條理清晰,題材新鮮,甚是難得。筆者有幸買到最後一本小誌,驚嘆內容之豐富,故再次找來策展人多問幾句。

「顧名思義,『群像』,今次展覽嘅所有作品都係肖像,因為肖像係觀眾最容易切入、都係最接近人群的主題之一;睇畫面就會更容易明白到作品刻畫的訊息。」版畫作為一種原始的藝術形態,技術要求低、材料(木材)隨處可得、傳播力高,成為了一種「草根力量」,並有所謂協作實踐的共同性:「比起所謂『抗爭』,我認為更係一種集體創作,最後畫面嘅呈現係大家一齊做嘅作品,然後透過呢個作品去講一啲關於集體嘅議題。」

其獨特的公眾性又會不會與「利潤」有衝突之處?策展人認為,當藝術進入市場淪為商品,賺取利潤並不是重點,反而在於進入市場後如何運用利潤:「木刻版畫本身就係一種『politics of art』,重點在於係咪可以令不被看見嘅嘢被看見。」馬來西亞沙巴的版畫團體「龐克搖滾舍」進入市場後,除了將利潤用作營運開銷,亦在原住民部落中建立工藝中心,讓婦女們有地方共同製作工藝品,並直接面對遊客進行販售,以此減少中介抽取的佣金費用,改善她們的生活;中國版畫團體「刺紙」亦同樣將獎金及出版利潤用作公共活動經費,以支持工作坊和公眾活動的發展。

中國作品探討的公共空間、日韓代表的反戰思想、馬來西亞訴說的集體與部落生活,還有香港的性小眾以及工人議題⋯⋯細看了一次展品和小誌,筆者更覺展覽並不是在訴說恍如直球般的「抗爭」思想。至於木刻版畫的傳播是否只局限於亞洲之內?這種媒介對於議題的傳播力量又有多大?我們下回繼續談談。

---

【#excohk_訪問】【#excohk_評論】

《普遍與特殊:亞洲木刻群像》(已完結)

參展團隊或藝術家(排名不分先後)|@jaylauka、@a3bcollective、@taring_padi、@pangrok_sulap、@hieng_9389、@print_and_carve_dept、@pontau、@thlhpong、@scenography_by_lisa、@hanlilin2020、黃新波、李允燁 備註|如有興趣閱讀小誌第一期,可到 https://linktr.ee/excohk 瀏覽;圖片由藝術家、策展人及 @hkopenprintshop 提供

---

文:#excohk_rin(本文僅屬個人意見)

遊展 @excohk 歡迎任何形式的推廣、媒體合作和活動策劃等邀請。期待與你一起探索新的意念,共同成長。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