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週末,剛在陸羽茶室食完brunch的筆者正在中環街上隨意遊走。走到德輔道中,面前一輛電車緩緩駛過 —— 這是個很大的誘惑。但既然無事可做,倒不如⋯⋯不上車,就一直沿著電車路往前走?
眼前的中環是個「小馬尼拉」。西裝骨骨的上班族不見了,換來的是一群群高歌熱舞、熱鬧聚餐的工人姐姐;縱然身旁的夫婦對一座座吵吵鬧鬧的紙皮城頗有微言,筆者卻享受在紙皮間穿插遊走,一窺身處異鄉的她們是怎樣讓自己過得快樂。
過了金鐘是一個分岔路 —— 軒尼詩道行厭了,那就靠右走皇后大道東。路上看看囍帖街、灣仔街市等一堆「活化」成品的近況,還可以順道繞至利舞臺門前,回味一下早前在《梅艷芳》中看過的舊香港。路過建築風格奇特的聖馬利亞堂,便尾隨信眾入內看看,甚是新奇。走著走著,當筆者開始聽見阿婆阿伯說著些聽不明白的語言,就知道自己踏進了「小福建」北角。
筆者兒時舊居在鰂魚涌濱海街。雖名濱海,卻已離海濱幾條街遠。對面半條街已圍板重建,幾乎認不出這邊的舊居來了。濱海街舊樓只有幾層樓高,周圍被群山、太古城、寫字樓與地盤環繞,氣氛猶如四面楚歌,相信未來也難逃重建命運。街頭的老教會正向街坊派物資,幾人靜靜排隊輪候;街上其他店舖或是沒開門,或是已被收購、關門大吉,但路上卻是分外有生氣:盆栽、長椅,英皇道的汽車聲被距離稀釋,陣陣秋風隨小鳥叫聲微微吹來,寫意非常。街尾老舊唐樓門前,竟有一橫匾用秀麗字體寫着「雲鶴山房」,一查發現原來是道觀所在地。街頭一間教會、街尾一間道觀,各據一方,像是分庭抗禮。
附近的打卡熱點「怪獸大廈」和以前日夜流連的康怡與太古城,今日還是那麼熱鬧,只是內籠已經改頭換面。一見西灣河站,便見舞台劇常客熟悉的文娛中心,還有看劇前後充飢必去的太安樓。電車路止於筲箕灣的U-turn位,但筆者還是決定要踏破柴灣道,用長長的斜坡把精力消耗殆盡。
行了半日,雖然一直置身於熙來攘往的街道上,腦海卻是靜如止水 —— 身邊行人來去匆匆,想必是趕著赴會、辦公、買餸、返放學,但我卻無事要趕,得以放慢腳步,空出注意力;留意的,不再是腕上的手錶、不休的訊息,而是四周的人與車、物與樓、天與地⋯⋯ 平日我們趕頭趕命,錯過了城中多少有趣事物?藍天下放空腦袋,漫步於繁華鬧市中,似乎也是行山以外的一個好活動。
----------
筆者路線:德輔道中→遮打道→金鐘道→軒尼詩道→皇后大道東→禮頓道→銅鑼灣道→英皇道→筲箕灣道→柴灣道
----------
文:#excohk_mg(本評論僅屬個人意見)
編:#excohk_rin
遊展 @excohk 歡迎任何形式的推廣、媒體合作和活動策劃等邀請。期待與你一起探索新的意念,共同成長。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