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FAC17C6-F89C-4B38-9317-296B725E11CF.hei

文庫

打破藝術史沉悶無聊的想像:由零開始認識香港藝術(一)


excohk #excohk_展覽 打破藝術史沉悶無聊的想像:由零開始認識香港藝術(一) ---------- 不要以為藝術史很無聊;過去半世紀曾出現過很多意想不到而瘋狂的有趣事物。在批評香港藝術無趣或不及其他地方前,不如試着把今次這兩個展覽連著看 —— 看藝術史的同時,也是在理解香港歷史。 《咫尺》以已故駐港版畫及雕塑家夏碧泉(下稱夏爺)作為主題,並以不同的場景劃分或重演屬於他的記憶。夏爺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一生收藏了數以萬計的香港展覽的相片、資料集、reference books、經過精心編排的自拍照⋯⋯當中有大量未曾公開的資料,例如在門口的椅子坐下,就能欣賞到大量未公開過的手稿資料。 流通在市場上的「藝術」或可被藝廊或者收藏家讀解。但這些未公開過的資料之所以重要,除了因為夏爺本人的作品(例如他會在雜誌上面拼貼)本來就有欣賞的價值之外,更是因為他數十年以來的收藏打破了「香港沒有藝術史」的偏見。 《咫尺》除了展出他的文獻及作品外,也包含了其他藝術家因夏爺作品而生的創作與想像,反映了後人理解藝術與歷史的過程。無論對於藝術或歷史研究者而言,他的資料庫都極具意義,例如為餐廳所做的作品後來被藝術館收藏,已經可以被理解為香港藝術在「展覽」及「商業」之間遊走的雛形。 這些重要的意義未必能由藝術家本人解釋,例如他所收藏的「六七暴動」期刊、大量英文雜誌*,除了反映當時文藝人的圈子、一些可供大眾看到、收藏到的風格之外,我們後世又可以如何在現今的歷史背景之下重新解讀「藝術史」、及「香港歷史」? 假設我們活在六十年代,從未出國,如果看到日英美雜誌,對外國的想像又會是如何?當時的藝術家又是如何理解香港複雜的歷史背景?夏爺記錄的展覽有《城市變遷》(探討不確定的未來)、《盧亭考古新發現》(假定香港人為被滅絕的部落後裔)等。可是到了現在,我們看到了相似的東西,卻可能會有新一種理解和啟發。 夏爺作品成為絕響後,隨着文獻公開,觀眾如何解讀變得越來越重要。經歷過時代的變遷,我們在不同時空下的解讀,又產生了另外一種歷史理解,生生不息。 *AAA Ha Bik Chuen Archive: Hong Kong Today, 2015 ---------- 《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跡》 日期|至8月1日 時間|11:00-19:00(星期二至日)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香港中環荷李活道10號) 費用|免費 備註|大館舉辦的《咫尺之內,開始之前》與香港藝術館的《多元視野》剛好互相呼應香港藝術發展,以簡單易明的方式,讓參觀者一窺看似高竇沉悶的藝術史。建議同日一併觀看兩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