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本源為人而生,所以設計會被冠上「好用=好設計」也是無可厚非之事。今屆 @detourhk 卻深究「有(冇)用」的名題,令筆者感到好奇至極——「是次命題為何?」
展區安排與往年大致相約,收錄主題展覽、獲選作品以及特邀合作。@detourhk 請來日本藝術家兼設計師 Sputniko! 與本地建築設計單位 Napp Studio & Architects 合作設計作品,本已震撼:利用經基因改造、並注入珊瑚螢光蛋白DNA的蠶蛾所吐出、蘊含愛情荷爾蒙——「催產素」的發光絲線結合建築,打造成一座柔軟的愛情神社,連繫至月老神話,令人愈發期待其他展覽。
@detourhk 以多維度為命題展示各個參展單位的演繹:不少似是跨界的「冇用」之作,卻更能騰出反思空間——「好用的設計讓人生活變得容易,反而讓我們忽略了不少生活細節,那我們還有進步的空間嗎?」主題展覽充分展示跨界合作的力量,由哲學、心理學、運動、音樂與設計的組成,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展覽。
咖啡店也許是城市其中一個最多功能的地方,除了享受咖啡,打卡、休息、補習都會在咖啡店發生。而在展位「I know not what CAFÉ 唔知咩咖啡店」,設計師和好青年荼毒室的四哥把設計化為主角,咖啡變為配角,重新設計咖啡下單的模式,以哲學探討設計如何塑造我們的經驗,以至世界觀。不但是咖啡店概念店,每次走入細小狹窄的便利店,產品琳瑯滿目,堆在眼前,你可有想過,如去包裝後,怎樣分辨不同貨品的品牌?展位「Type-11 T-11」利用便利店角落概念展現平面設計師、以及字體設計師的思維模式,以生活化角度表達了字體的造型、長闊及行距,從而打造不同觀感,是玩味還是嚴肅;這次合作更聯同心理學家,把展覽作品延伸成為學術研究,探討字體和文字編排如何影響讀者的觀感,參觀者同是亦是研究的一部分。
而日常中忽略事物何其之多?透過以人聲轉化鼓聲的技術,語言本身的韻律會否更加明顯?「窗後巷」則帶我們一探香港後巷實用性,若把檔口放在後巷,城市中的「冇用」空間又能否被充分利用?我們可曾駐足過大樓之間的細小狹縫中,留意這個「冇用」空間的生命力?
deTour 2021今年如此用力強調「有(冇)用」,對於筆者而言,設計又何止存在於 @detourhk 場地之中?留意「街角日常」,排隊等食、巷子打牌團⋯⋯一幕幕城市考現,都是反映「有(冇)用」的最佳場景。
----------
deTour 2021「有(冇)用」 @detourhk
日期|至12月12日
地點|PMQ 元創方(中環鴨巴甸街35號)
收費|免費
備註|可到 bio link 了解更多
----------
文:#excohk_yo(本評論僅屬個人意見)
遊展 @excohk 歡迎任何形式的推廣、媒體合作和活動策劃等邀請。期待與你一起探索新的意念,共同成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