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建築和設計與社會的關連

近期M+有兩個性質類似的展覽,共通點都是由創作者本人出發,再將他們與香港的淵源娓娓道來。


貴為中銀大廈的建築師,即使不熟悉其生平,相信不少港人也對貝聿銘之名略有所聞。你可能會好奇,建築師的回顧展覽,不就是單單回顧他平生的作品嗎?「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先由其生活背景切入——說他為天才少年也不為過吧?他對於工程、藝術、歷史、文化的興趣和認識影響了他的學術背景。在慢慢看到其他展品的時候,就更易理解到他的出發點了。看一位創作者的回顧展,除了當作出色的作品集回顧般看,更重要的是嘗試切入本人的角度、想像當時的情境。試想像:︁你覺得一個好的博物館空間是怎樣的呢?建築是怎樣介入一個犯罪率高的低收入地區,以及與周遭配套、設施、人口配合?公屋和日照與美觀有著如何的關係?藝術品、盆栽、景觀留白的地方到底如何才能成為建築的一部分,而非附屬於建築當中?在面對媒體和公眾反對時,又如何力證計劃的可行性?當你成名以後,又會否因為建築項目的大小而決定是否接job?慢慢你會了解到,一位出色的建築師(或一隊建築團隊),其實是在解決政治和社會問題,而建築只是一種媒介。


建築是一種媒介,設計也是。兩者的共同點,便是將人連繫起來。「石漢瑞:化圖為語」也同樣正在M+展出。多文化背景的石漢瑞由美國抵達香港,原本只打算留9個月、參與出版 The Asia Magazine 的工作,最後卻在香港定居,參與大大小小的設計、出版及其他圖像相關工作。在那個時期的香港,製造業起飛、貿易與金融體制又日趨成熟,造就香港人對休閒和旅遊的需求。對於一班有野心的香港企業家而言,最需要的是塑造一個符合他們的形象的品牌闡述,但又貼切地符合香港人的需求。平面設計需要以最簡潔又鮮明的方式去承載訊息,因此所有的留白、線條、用色、文案⋯⋯都經過精心設計。今日回首再看,確能稱為經典。


看完經典,你又會如何評價今時今日放置街頭的各種裝置?有沒有一些可以成為幾十年後回顧的經典?抑或僅餘庸俗和拙劣?

---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日期|至2025年1月5日

時間|星期二至四及週末:10:00-18:00,星期五:10:00-22:00,星期一:休館

地點|M+ 西展廳

收費|特別展覽正價 $160


石漢瑞:化圖為語

日期|至11月10日

時間|星期二至四及週末:10:00-18:00,星期五:10:00-22:00,星期一:休館

地點|M+ 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

收費|標準門票正價 $120

---

文:#excohk_rin(本評論只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平台立場)

遊展 @excohk 歡迎任何形式的推廣、媒體合作和活動策劃等邀請。期待與你一起探索新的意念,共同成長。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