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策展人吳君儀(下):社會運動的經驗會否反而限制了我們看事的角度?續談版畫背後意義

凡事兩面看。我們生活在社會議題豐富多元的城市中,可能比較容易理解和同情探討社會議題式的版畫作品;但另一方面,這種視角又會不會令我們陷入一個狹窄的漩渦中?

上篇提到每個地方的議題和脈絡各有不同。中國現代木刻版畫原受德國和俄羅斯的現實主義作品所啟發,但是歐洲的這一套到了亞洲也行得通:「回顧戰前和戰後的中日木刻交流,我們可以看見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是魯迅和內山書店的相遇;第二次是『中國木刻展』在日本的成功;第三次則是通過DIY目黑社群網絡發生的,並於目前在日本、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東南亞蔓延。」(狩野,2022)

事實上,並不是每次浪潮的原意都是社會議題,筆者反倒認為是有點無心插柳柳成陰。展覽《普遍與特殊:亞洲木刻群像》的參展團隊「龐克搖滾社」先受到馬來群島的獨立音樂文化所啟發而夾band,後來因為想組織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機緣巧合之下便開始了以木刻作為創作媒介的過程。

即使媒介相同,版畫也有不同刻劃手法。例如根據筆者觀察,無論東南亞或日韓的版畫作品中都出現了不少橫額標語;作品《提那亞斯族基奧耶普村的故事》(Tinagas Keiyep)尺寸巨型,刻劃了當中獵頭文化、村民間爭奪利益後再和解、部落內的各種生活型態包括種植、趁墟、買魚買粟米、以及沙巴林木被開發的各種故事,訊息直接易明。另一邊廂,香港版畫家 @jaylauka 作品風格較為含蓄,所傳遞的信息被分散到畫面當中:「我希望放大並且展現大型運動入面報導畫面中嘅配角。佢可以係一位警察,可以係參加者,亦都可以係路過嘅人。」當背景與畫面模糊化,亦不加以文字解述,我們又會如何理解當中意義呢?

來自不同地區的作品畫面不同,議題也不同。無論是東南亞國家的部落生活,或是日本韓國有關於反美軍基地等等的戰爭議題,似乎都離身在香港的我們很遠。但是正如策展人 Krystie 所言:「版畫嘅集體性強,所呈現嘅地位相對平等;政治錯綜複雜,我地可以持續拆解當中嘅複雜性,出現好大問題嘅話當然好難解決,但係有啲人可以同你一齊傾。」在強調個人風格的藝術市場或社會中,強調公共著作權的集體創作可謂是逆其道而行。

最後總結,筆者以為這次展覽背後的集體性、關於體制機構與木刻版畫的關連、東南亞部落與群眾所面對的議題、戰爭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其他國家的視角如何與自身連繫⋯⋯往往是最值得細細思考,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解讀 —— 畢竟版畫只是提出議題的其中一種方式。若單純把製作版畫及版畫理解為抗爭,又是否過分武斷地將「版畫」跟「實踐」拉上了完全對等的關係?這還留待讀者拆解。

狩野愛. (2022). 《亞際自組織木刻圖繪》III:體制及其後. 亞際木刻圖繪.

---

【#excohk_訪問】【#excohk_評論】

《普遍與特殊:亞洲木刻群像》(已完結)

參展團隊或藝術家(排名不分先後)|@jaylauka、@a3bcollective、@taring_padi、@pangrok_sulap、@hieng_9389、@print_and_carve_dept、@pontau、@thlhpong、@scenography_by_lisa、@hanlilin2020、黃新波、李允燁 備註|如有興趣閱讀小誌第一期,可到 https://linktr.ee/excohk 瀏覽;圖片由藝術家、策展人及 @hkopenprintshop 提供 ---

文:#excohk_rin(本文僅屬個人意見)

遊展 @excohk 歡迎任何形式的推廣、媒體合作和活動策劃等邀請。期待與你一起探索新的意念,共同成長。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