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回到澳門(下):只有三人的崗頂劇院

excohk_wng

不論你有沒有到訪過澳門,相信應該都知道這裡有大大小小、以黃白色為主調的葡式天主教堂。對沒有宗教信仰的遊人來說,澳門的面貌好像只由一個個賭場塑造出來;景點好看不好看,也許只是伴碟。疫情前,景點外的長凳大概只是遊客用來小憩睡覺的一個地方;而沒有遊人的時候,大概就剩下幾隻四處覓食的白鴿。


由何東圖書館出來向右直行,便能看到一身淡綠色外型的崗頂戲院(又名伯多祿五世劇院,是澳門第一座西式劇院)。走過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前廳。這裡曾經是舞廳,粉刷過的白色牆身配上了深紅色的布簾;天花裝了三盞水晶吊燈,雖古舊但仍顯華麗。前廳正前方的門口連接一樓的劇場,而側邊走廊的樓梯,則是通往劇場半月形的二樓觀眾席。走廊有幾個大窗口,讓午後溫暖的陽光灑入走廊。除了可以省去照明燈,亦令室內光線更柔和自然。


對比起教堂,劇院更覺冷清。明明這裡距離遊客熱點「噴水池」前只有數分鐘路程,參觀的人流卻少得可憐。在劇院內繞圈一周,幾乎是「包場」狀態;偌大的劇院裡頭只有筆者、同行親友跟門口檢查「澳康碼」的年輕保安姐姐三人,冷清非常。


來澳門的旅客絕大多數都目標一致。即使不是因為喜歡賭博,也有很多是為了踏足一次賭場而來。到訪由賭業主導社會經濟的澳門時,歷史文化是否又只是眾人旅程中的「伴碟」而已呢?


想改變澳門依賴賭業的社會結構,目前來看似乎難度比天高。但若慢慢增加文化方面的企劃,嘗試吸引本地人注意,又會不會是後疫情時代下的一條新出路?以劇院為例,平常沒有演出的日子中,會否可加設些介紹劇院設施或講述背後歷史的展板?又可否玩一下投影技術來模擬以前劇院的演出情況呢?


這場大瘟疫也許是重新讓市民認識本土風情的好時機。加入新意念來旺一下場,總比現在空無一人的劇院來得好。但新展品如何在吸引遊客目光的同時,又不會破壞劇院原來的古典氣氛呢?這就考驗到澳門在活化保育方面的功力了。

----------

崗頂劇院

開放時間|10:00-18:00(逢星期二休息)

地點|澳門崗頂前地

備註|劇院現時仍會用作表演場地,如要參觀劇場應先參閱表演時間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