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時常聽到的一些俗語,如「未食五月糉,寒衣不入櫳」,實是古人累積而來的經驗。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這些古代智慧依然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設於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ichohk 的「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系列,介紹香港不同的傳統節慶、民間工藝、表演藝術、民間知識、以及三棟屋與傳統鄉村文化等。當中展示了香港非遺之一的傳統曆法,讓觀眾了解古人是如何制定精深的曆法、編寫《曆書》(粵語地區一般稱為「通勝」),以至今時今日不少華人仍然查看《通勝》為生活用事作參考指南。蔡真步堂第四代傳人、著名曆學堪輿學家蔡興華女士每年都會編撰《通勝》:「傳統曆法好比一本行事曆,提醒社會大眾在特定的日子該做特定的事。」
傳統曆法是古人通過觀測天地、星辰運行,催生出年、月、日的計算,後將這些資料、經驗集腋成裘,寫成《曆書》,成為民生活動的重要參考指南。有些人或會認為傳統曆法充滿迷信,但「循聲覓道」展覽系列告訴我們,傳統的背後其實有一套科學的計算方式:「陰陽、五行和擇日文化是古代統計學的雛形,從陰陽五行看天地運行,反覆推演後擇出進行活動的適切時間,然後將時間記錄於《曆書》當中,供人參考,亦演變為今日大家熟悉的選擇吉日的文化。」在2021年,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主辦、香港歷史博物館協辦的「發現非遺」系列節目當中,蔡女士在「傳統曆法:《通勝》活用」講座中擔任演講嘉賓,向市民分享傳統曆法的智慧和應用,以推廣和傳承中國傳統曆法。
《通勝》應人的需求而出現,而這種需求遠超於醫卜星相、天文地理、孝經故事,「甚至乎英文也有得學!」。蔡女士提及大量勞工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來到香港工作,「如果(他們)認識一點ABC,或者認識一點打招呼的英文,便非常好了!」故在《通勝》內的「華英通語」版面中有一句「Good morning」,下方赫然印著「骨打摩令」四個字,十分有趣。《通勝》除了載有曆法資訊,亦收錄了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事物,把《通勝》與人的需求更緊扣在一起。它不單展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亦有中西交融、以人為本的靈活一面。
「大家以爲這些都是舊事物,於是冠上『傳統』的稱號。」然而現代《通勝》早已刪減如「開井」等不適用的元素,保留如「擇吉日」等現代通用的元素。在新一年,蔡女士邀請大家走進香港非遺中心,欣賞裏面「日常·非常」的展區,了解傳統曆法的革新,同時也體驗古人製曆書的觀察方法:「望天、望地,用身體感覺,讓身心與大地融為一體,天人合一。」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時間|10:00-18:00(星期一、三至日)
休館|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新界荃灣古屋里二號三棟屋博物館)
收費|免費
---
文:#excohk_kris(本評論只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遊展 @excohk 歡迎任何形式的推廣、媒體合作和活動策劃等邀請。期待與你一起探索新的意念,共同成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