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讓「試錯」手作說話
手作要暢銷,某一程度而言也要講求質素標準化。獨一無二的手作究竟還有甚麼價值?Trial and Error Fest 2021,正正志在呈現手作工藝師「試錯」成果的展覽、「試錯」活動及工作坊等,讓參加者一同「試吓錯」。 「透過這次展覽,我們期望參加者在工作坊之中能認識到工藝...
Aug 20, 2021


墜入平面與立體的多維空間中
平面與立體,在現實中可以自由遊走嗎? 在《元^4 -「藝術X科技」互動展覽》一展中,藝術家陳朗丰正正利用科技展示藝術,將二維空間變成三維空間,讓觀眾感受空間的維度。 展覽形式簡單直觀:透過無線遙控,觀眾能夠先在第一個屏幕上畫上點或線條。這些點或線條將會消失,然後投影在下一個...
Aug 19, 2021


唔使上淘寶,唔使去深水埗
工廠大廈與我們何關? 政府於五月發出新聞稿,宣布拆卸房委會轄下的四幢工廠大廈,包括位於九龍灣的業安工廠大廈、火炭的穗輝工廠大廈、長沙灣的宏昌工廠大廈及葵涌的葵安工廠大廈,而前三幢已決定改劃為住宅用途。 Fanny父親是穗輝工廠大廈的第一代租戶,家族租用此地已有三十多年。「理...
Aug 18, 2021


昏暗角落中的小天地
躲在窄巷裡面的小商場,往往有種莫名的吸引力。 坐車經過禮頓道,常會看見座落於路口的丹麥餅店,但就從不知道後面原來有個小商場。俗稱「四禮一加」的五棟舊樓底下,藏了個日系小酒館、擺滿型格電單車的走廊、能從玻璃一窺內裏的美國風情紋身店,還有本地茶記,風馬牛不相及的小店混在一巷,便...
Aug 13, 2021


Dear Babies, Dear Mommies
年輕媽媽,在現今還會不會被視為「悲慘」? 翻開手造書,讀著一位年輕媽媽的故事,書頁間的皺摺、混亂的筆觸、串連空白頁的線,把介乎於「女孩」與「母親」身分之間的的矛盾和猶疑重現。 儘管成為了「母親」,她們仍是一個個小女孩、小babies;但退一萬步,誰心裡不是一個小孩呢?...
Aug 11, 2021


孤高,還是孤單?
「孤高」,是一種無奈?還是一種選擇? 對於已近年半被逼閉關的香港人來說,閒談間席上總會有人談到「好想去旅行」的話題。畫家黃進曦主要以風景寫生為創作,可是疫情下無法周遊列國到處寫生,於是他決定在「孤高」地球開展一趟虛擬的旅程。...
Aug 6, 2021


由想像構建的,為何不能稱為「歷史」
「應該點樣定義失物?如果失主想要返就話係失物,假如唔想要,其實即係垃圾?」 藝術家王鎮海於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創作的《失物萬事屋》對「Lost & Found」有新一層闡述:既然「唔想從好宏觀嘅歷史角度出發」,便索性透過展出或重現失物面貌、仔細並有條理地記錄在案,「可以透過失物...
Aug 5, 2021


媽祖與傳教士的記憶迷宮: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當媽祖進入了傳教士的迷宮之中,會產生如何的文化衝擊? 自明朝開始,中國已將瓷器經澳門外銷到全球,將媽祖文化(祭祀媽祖的信仰文化,蘊含母親的意象)向外傳播,陶瓷更是全世界通用的創作媒介。而陶瓷、瓷磚的製作材料在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可謂是頻繁出現。...
Aug 3, 2021


做藝術真係咁SAD?!
做藝術可以有幾sad?大概sad到要成立 School of Artist Development (簡稱 SAD) 。 「我鍾意你的作品呀!」、「你真係好叻呀!」這些清澈而響亮得貫徹整條走廊的讚美,無論轉化成文字或者聲音,都帶有一種尷尬的氣氛。藝術家方琛宇既作為策展人、藝...
Aug 2, 2021


土家、百家、吾家
既然是社區自發組織,土瓜灣故事館以「土家」來命名,展覽亦相當「土炮」。是處並無任何負面的意思,以土法炮製作品反而更能反映一個地方特色。 和一般印刷精美的展覽不同,土家以人手逐筆在黃色小卡上寫上展品的簡介,每張卡上的字跡也不盡相同。旁邊一面磚牆貼滿土家100+人(和貓)的照片...
Jul 29, 2021


回到澳門(下):只有三人的崗頂劇院
不論你有沒有到訪過澳門,相信應該都知道這裡有大大小小、以黃白色為主調的葡式天主教堂。對沒有宗教信仰的遊人來說,澳門的面貌好像只由一個個賭場塑造出來;景點好看不好看,也許只是伴碟。疫情前,景點外的長凳大概只是遊客用來小憩睡覺的一個地方;而沒有遊人的時候,大概就剩下幾隻四處覓食...
Jul 26, 2021


一個人、一齣戲的texture:手捲煙座談會後感
注意:可能含有劇透內容,未觀賞者請斟酌閱讀。 《手捲煙》最為人熟知的也許是其「回歸港產片美學」的評價。最近筆者去了導演陳健朗 @kinlongchan 的放映兼座談會,其以「texture」形容「人」,倒也令人印象深刻。...
Jul 22, 2021


《植物自療》插花班(費用全免!)
【已滿,多謝支持!】 植物有一種能使心情放鬆的功效。這次我們與 @triandgo 及 @tipsy_blossom 合作,為大家帶來參加費全免的插花班,即使安坐家中亦能花式插花! 是次插花班同時設有線上及線下課程,線下實體課程的參加者將能獲得一次獨一無二的香氣及音樂放鬆體...
Jul 20, 2021


何謂正常、何謂悲劇:東京蒼穹下
注意:可能含有劇透內容,未觀賞者請斟酌閱讀。 擁有家庭、工作和健康,也需要講求資格與大前提 —— 那就是你自小就被社會認可為一分子。 《東京蒼穹下》的主角三上正夫以殺人犯的身份出獄後,在缺乏黑道勢力的庇蔭下接觸社會,決心以正途謀生。但試想像一個人從小誤入歧途,幾乎大半生都與...
Jul 18, 2021


下一代感受世界的方式,不應止於繪本
我們小時候是如何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 位於PMQ元創方的《我地之間》一展以「我們相遇」、「相知」、「相惜」為題,展示各地繪本,從孩童角度出發,倒也令身為大人的我們有著不同體會。 假如人與狼在山上生活,共享山上的所有資源,生活將會變得如何?若然兩者的關係不只剩下「你死我活...
Jul 15, 2021


西米布甸
西米布甸作為傳統酒樓的甜品,近年來似乎已經買少見少。以蓮蓉和芋頭作餡料的西米布甸,吃後甜膩感覺往往縈繞口腔良久,不願散去。 即使深知肥膩不健康,但當西米布甸逐漸從餐桌消失時,大概誰都會開始想念那種「甜膩」的邪惡吧。
Jul 13, 2021


回到澳門(上):崗頂前地、何東圖書館
身為半個澳門人,長住香港多年後才驟覺,原來還未曾認真遊歷過自己的出生地。最近因故回澳門一趟,趁疫情遊人疏落,正好適合四周走走,看看自己過往錯過了些什麼。 崗頂前地是一個典型的歐式小廣場,此地有四座在十六至十九世紀間建造的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圖書館、劇院、修院大樓及聖堂。正因地...
Jul 10, 2021


後半人生,也能活得精彩嗎?
後生的相反,是不是前生?前生與今生、後生的關係又該被如何定義? 年輕人和老一輩的關係似乎越趨對立緊張;現代新設計除了讓後半人生活得精彩,也算是報答前人種樹的果。位於灣仔茂蘿街7號的《後。生》一展分為五大部分,當中包括未老先體驗、後生之設計和長青之設計等。讓觀眾親身體驗後半生...
Jul 7, 2021


動畫製作及全息投影工作坊
報名方法: 1(高速留位):請到bio link➡️活動➡️報名 2(懶人大法):DM us🧡 製作動畫看似是件超難的專業工作;然而要做一段簡單的小動畫,其實只需要一部iPad、一個軟件和一對巧手便能做到。這次的工作坊除了會教大家試用專業軟件畫圖以外,更會製作全息投影儀,...
Jul 4, 2021


聽一次,再聽一次:感受每次的不同
最近問過大家對香港樂壇的看法。或許有人會對其他人無法理解新生代樂壇感到不忿;不過回頭再看,自己從前可能也曾長期沉醉在多姿多彩的外國音樂中,而將本地音樂拋諸於腦後,視而不見,見而不聽。重新翻聽當年錯過的歌後,會否別有體會? @toolboxpercussion ...
Jul 1, 202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