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Jul 22, 2021
一個人、一齣戲的texture:手捲煙座談會後感
注意:可能含有劇透內容,未觀賞者請斟酌閱讀。 《手捲煙》最為人熟知的也許是其「回歸港產片美學」的評價。最近筆者去了導演陳健朗 @kinlongchan 的放映兼座談會,其以「texture」形容「人」,倒也令人印象深刻。...
Jul 20, 2021
《植物自療》插花班(費用全免!)
【已滿,多謝支持!】 植物有一種能使心情放鬆的功效。這次我們與 @triandgo 及 @tipsy_blossom 合作,為大家帶來參加費全免的插花班,即使安坐家中亦能花式插花! 是次插花班同時設有線上及線下課程,線下實體課程的參加者將能獲得一次獨一無二的香氣及音樂放鬆體...
Jul 18, 2021
何謂正常、何謂悲劇:東京蒼穹下
注意:可能含有劇透內容,未觀賞者請斟酌閱讀。 擁有家庭、工作和健康,也需要講求資格與大前提 —— 那就是你自小就被社會認可為一分子。 《東京蒼穹下》的主角三上正夫以殺人犯的身份出獄後,在缺乏黑道勢力的庇蔭下接觸社會,決心以正途謀生。但試想像一個人從小誤入歧途,幾乎大半生都與...
Jul 15, 2021
下一代感受世界的方式,不應止於繪本
我們小時候是如何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 位於PMQ元創方的《我地之間》一展以「我們相遇」、「相知」、「相惜」為題,展示各地繪本,從孩童角度出發,倒也令身為大人的我們有著不同體會。 假如人與狼在山上生活,共享山上的所有資源,生活將會變得如何?若然兩者的關係不只剩下「你死我活...
Jul 13, 2021
西米布甸
西米布甸作為傳統酒樓的甜品,近年來似乎已經買少見少。以蓮蓉和芋頭作餡料的西米布甸,吃後甜膩感覺往往縈繞口腔良久,不願散去。 即使深知肥膩不健康,但當西米布甸逐漸從餐桌消失時,大概誰都會開始想念那種「甜膩」的邪惡吧。
Jul 10, 2021
回到澳門(上):崗頂前地、何東圖書館
身為半個澳門人,長住香港多年後才驟覺,原來還未曾認真遊歷過自己的出生地。最近因故回澳門一趟,趁疫情遊人疏落,正好適合四周走走,看看自己過往錯過了些什麼。 崗頂前地是一個典型的歐式小廣場,此地有四座在十六至十九世紀間建造的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圖書館、劇院、修院大樓及聖堂。正因地...
Jul 7, 2021
後半人生,也能活得精彩嗎?
後生的相反,是不是前生?前生與今生、後生的關係又該被如何定義? 年輕人和老一輩的關係似乎越趨對立緊張;現代新設計除了讓後半人生活得精彩,也算是報答前人種樹的果。位於灣仔茂蘿街7號的《後。生》一展分為五大部分,當中包括未老先體驗、後生之設計和長青之設計等。讓觀眾親身體驗後半生...
Jul 4, 2021
動畫製作及全息投影工作坊
報名方法: 1(高速留位):請到bio link➡️活動➡️報名 2(懶人大法):DM us🧡 製作動畫看似是件超難的專業工作;然而要做一段簡單的小動畫,其實只需要一部iPad、一個軟件和一對巧手便能做到。這次的工作坊除了會教大家試用專業軟件畫圖以外,更會製作全息投影儀,...
Jul 1, 2021
聽一次,再聽一次:感受每次的不同
最近問過大家對香港樂壇的看法。或許有人會對其他人無法理解新生代樂壇感到不忿;不過回頭再看,自己從前可能也曾長期沉醉在多姿多彩的外國音樂中,而將本地音樂拋諸於腦後,視而不見,見而不聽。重新翻聽當年錯過的歌後,會否別有體會? @toolboxpercussion ...
Jun 28, 2021
現在是香港樂壇復活的一刻嗎?
香港流行曲除了在八九十年代曾經風靡一時外,近年都是由韓風及日風獨領風騷。年輕人重新追捧香港明星,是受到本土文化興起的影響嗎?一眾新進歌手高呼著「樂壇加油」、「樂壇未死」,是否宣告樂壇終於「死過翻生」? 於銅鑼灣時代廣場舉行的《明日之廣東歌》一展,展示八十年代到現在的樂壇轉變...
Jun 27, 2021
Until We Meet Again
此時一別,不知何日再見。 伴我們走過130年的山頂纜車將會大更新,由明日起將會停駛半年,更換纜車的動力和拖曳系統。改朝換代後,亦會淘汰現有的紅色纜車,吸引了筆者在內的一群「纜車迷」前往朝聖。 為了紀念第五代纜車的最後日子,纜車公司邀請了藝術家將纜車塗成不同款式。但是於不少人...
Jun 25, 2021
夏日郊遊之旅:中途落車,不上山頂
香港其中一個最大的特色,大概就是城市與鄉郊之間只有一步之差。筆者在灣仔鬧市上了架往山頂的巴士,車程才半小時不到。說起山頂,大部份人都會聯想到凌霄閣和纜車。若你坐巴士去山頂,途中不妨打開地圖看看,其實沿路上都可以發現不少值得一看的地方。...
Jun 21, 2021
公園教曉我們的事!屯門社區探索班
報名方法: 1(高速留位):請到bio link➡️活動➡️報名 2(懶人大法):DM us🧡 從一條河,或者一個公園,能夠探索出什麼? 這次 @excohk 與扎根屯門的青年減壓平台 @triandgohk 合作,於星期六跟大家一起探索屯門河及公園。一個公園,竟然能夠看...
Jun 19, 2021
藝術家所做的事情,與我何干?(二)
「中學生的創意,甚至不比我們這些導師差。」當傳統工藝的師傅、當代創作的導師以及中學生的作品並排在一起,像是看見了三者之間的分工:教授傳統、融入新概念;而中學生除了學習技藝外,亦有著為導師和觀眾拓闊想像空間的角色:原來,可以如此發揮。...
Jun 16, 2021
我一個人,在⋯⋯
有些人即使明明就在自己眼前,心與心之間還是像隔了一片大海;但有些人即使距離自己十萬八千里,兩人的心卻似乎依然懂得共振。戴上口罩後,這些距離會變得更遠嗎? 藝術家杜海銓 @jackytao 於 @hkamspace 舉辦的個展以疫情下的眾生相為題材,配合當代水墨(於已有的基礎...
Jun 14, 2021
倖存者,能成為幸存者嗎?
不是每個人都出生於一個幸福、完整的家庭。世界各國對於性暴力議題的關注,其實也只有落後及非常落後之分。480.0性別x藝術空間近日舉辦的展覽以性暴力為主題,讓大家踏出第一步,嘗試理解這種無助的痛苦。 展覽故意區分「倖存」和「幸存」。除了指從實際所受的肢體暴力逃脫出來,透過物件...
Jun 13, 2021
俄仔帶隊探非遺!導賞團開放報名~
無論是技藝、教育或者活化,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都非常重要!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 @ichplus_org 則結合多個角度,不但為大家呈現這三年來的學習成果,讓大家可以欣賞到廣彩(例如紋章瓷)、白鐵(例如港式白鐵信箱)、蒸籠的製作技藝和再創作之外,其舉辦的導賞團亦...
Jun 12, 2021
藝術家所做的事情,與我何干?(一)
包括筆者在內,對於大眾而言,看藝術家的作品時可能常有一種疏離感,引發我們思考:「這件作品跟我有什麼關係?跟社會又有什麼關係?」 「最起碼可以培養觀眾的欣賞能力。」當代廣彩藝術導師 Horace 笑言。所謂「當代」,便是在傳統的技巧上面加上現有的新創作:「喺已有技法、圖案之上...
Jun 11, 2021
立足香港,放眼世界?
「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是香港新聞博覽館的願景。作為一間自負盈虧的博物館,不得不承認博物館的館藏比筆者想像的多亦廣,但是若果博物館能夠多走一步,會不會更能「放眼世界」? 館內大致可以分為採訪流程以及歷史大事兩個部份。由香港新聞報紙的歷史、到在電視台採訪的每個流程,都有清晰解說...
Jun 9, 2021
虎豹別墅導賞團
報名方法: 1(高速留位):請到bio link➡️活動➡️報名 2(懶人大法):DM us🧡 虎標萬金油相信大家都聽過,虎豹別墅便是由發明萬金油的胡氏兄弟一員胡文虎擁有。別墅經過多年已被拆餘數幢建築,但是主建築中的細節仍然值得駐足細看。花園等地方本身開放給公眾隨意參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