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農耕之意在乎山水之間
能夠吸引一班城市人落田耕作的,除了收成農作物的成功感外還有什麼? 由好老土舉辦的「好老土農墟 - 大嶼之夏」於梅窩舉行,當中包括與農夫合作舉辦的春秋兩期學徒計劃,以及與參加者共同舉辦的農墟及不同工作坊,分享收成成果。城市人返鄉耕作、回歸自然已不是新鮮事;以「社區」作為引子的...
Jul 12, 2022


版畫的可複製性:由淺入深的兩個版畫展覽
藝術是結合娛樂以及現實議題的一種體驗;而現時在漢雅軒 @hanarttzgallery 以及牛棚 @1a_space 舉行的版畫展覽剛好滿足了兩種需求。 位於葵涌的漢雅軒與本地版畫工作室 @mableprintclay...
Jul 11, 2022


空間作客、訪客作主
如果視藝術空間為客,來客是主,藝術家在這片空間做出來的會否更能回應主角 —— 社區大眾的需求? 油街實現最近開設了新的藝術空間。除了增加場地可用面積,開放式設計的玻璃屋、陽台、花園等都擴大了油街實現作為一個藝術與社區公共空間的可能性。從電氣道的入口步進園地,即被有幾分日本風...
Jul 4, 2022


我們活在名叫地球的網中
以前的通識堂常提到「全球化」、「世界公民」等概念。現在試想像地球是一個「網」,在網中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 現時在南豐紗廠舉行的展覽「再紡東亞系列:邊織邊拆的網」集合了來自東亞各地的藝術家,探索人們在地域和思想界線變得模糊時如何確立與回應彼此的視角。八月風暴行動後流...
Jun 25, 2022


為新月暗夜添顆星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 近年社會氣氛壓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更遙遠,羈絆再次變得脆弱;未來被一片陰霾籠罩,心靈若得若失,似乎連滿月也會被烏雲擋成新月。 大館展覽《圓缺俱樂部》展出了七位本地藝術家的作品,賦予參觀者一個撫問心靈的機會。大大的屏幕化成了魚缸玻璃,吸在...
Jun 14, 2022


讓石屎活起來
畢業展未必僅限於展示學生在求學期間習得的學業成果與結晶,這次我們也看到了一場技術與人文思想碰撞。 本屆中大建築碩士年展的內容圍繞十二個主題,從不同的角度詰問建築與社會的關聯。乍看之下作品花多眼亂,不過只要按主題逐一觀賞,便能看出箇中條理。每份作品除了包括建築模型成品或圖樣,...
Jun 11, 2022


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油麻地
如果可以把整個社區濃縮成一場展覽,它會有一副怎樣的面孔? 西九文化區新展覽「西油記」把整個西九龍社區(油麻地佐敦一帶至西九文化區)的今昔回憶一一呈現。展覽的主角不僅是一個個人,而是整個社區,也是屬於這個共同體的回憶。展品由本地中小學生和教大藝術系學生以不同媒介創作,每件都訴...
Jun 10, 2022


六月溫室看落葉
藝術不單單止於作品自身的實體界限,有時更能靠作者的巧妙安排融入環境,讓自然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作品《似近還遠》就令身處室內的人有種置身自然之中的錯覺。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vA!)內以金屬支架搭成的玻璃頂拱,讓人踏進建築物後依然能近距離欣賞到旁邊香港公園的枝繁葉茂。這自然成為...
Jun 7, 2022


停一停,諗一諗
疫情爆發後,許多人類活動停擺,但這個停擺竟成為大自然喘息的空隙,令我們可以難得地停一停,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 綠惜地球 @greenearthhk 以「瞬間拼地球」為主題,舉行了活動廢物再生展覽和一連串活動。展覽刻意凝著每一霎,將各種散落在時間的素材拾起,化成展品:紙杯伴隨...
Jun 5, 2022


在群舞中尋回無垢的我
同樣是一場表演,你覺得演唱會和劇場的最大分別是甚麼? 由香港舞蹈團排演的舞蹈劇場《一個人的哪吒》,顧名思義,重演了哪吒的經典故事。「整個表演的重點卻放在如何展現我對於『一個人』的個人看法。」負責編舞及導演的藝術總監楊雲濤如是強調。「這次表現的舞蹈員共有十位全男班成員⋯⋯雖然...
Jun 3, 2022


港島一日文藝漫遊
Art Basel 和 Art Central 延期多月後,近日終於開幕。不過,若你對大型博覽並無特別大興趣,不妨探索一下其他不用買飛排隊的小地方,漫遊一日港島! 1️⃣ 香港大學美術館 港大美術館主展廳現正展出攝影師秦偉攝於90年代歐洲的作品。照片已有三十年歷史,有些景色...
May 27, 2022


認出大同,捉緊小異
同一樣事物,看兩次會悶嗎? 事物相似、相連、相通,除了是單純的重複外,帶來的好壞影響也會隨之加乘。是次的賽馬會藝方展覽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定必是佈局與裝置手法:美術館既有一系列的不同作品分佈各處,也有圍繞特定主題而集中展示的作品區,但當我們走到三樓的時候,竟會發現形式和佈局上都...
May 20, 2022


藝術大師的靈感繆斯 吳冠中筆下的「古柏」
一位畫家的創作歷練及生命旅程,往往能在其作品之中展現出來。 香港藝術館的「吳冠中 ── 速寫生命」展覽以一幅巨型寫生稿為主角,配合實地採訪片段及其他精選館藏速寫稿和畫作,讓觀眾認識這個影響大師大半生創作的重要母題。吳冠中作為一代畫壇大師,藝術創作之路多變但豐富,其畫筆下的「...
May 16, 2022


超越三維五官的6D展覽
除了可以透過五官觀察和感受之外,還能觸動心靈的展覽可否說是一場「6D」體驗? 「無障礙」一字對你和我或許並不陌生:導盲磚、手語、輪椅通道等等隨處可見。可是,如果你家中或身旁沒有認識不同障礙的人士,這一切似乎都事不關己。糊塗戲班主辦的《無障礙體驗之旅》透過虛實相間的線上體驗,...
May 10, 2022


上水有條印度河
河對於我們,到底有着怎樣的意義? 《河上沒有人唱歌》是本地藝術家羅玉梅在「未竟之園」展覽中的展區,接連早前介紹過的土沉香展區。看過沉香樹後,轉來到空間較暗的展區,彷彿瞬刻掉進了水底。黑色的屏幕有如水面一樣反射着展廳空間,高空航拍影片看到了地面人類活動與自然的交錯;展廳中間...
May 6, 2022


我們圍着沉香拍翼飛
你上一次聽到「土沉香」這種樹,是否因為它被非法砍伐的新聞? 土沉香是香港原生物種。明代本港曾盛產這種香樹,並作為港口把土沉香的產品輸出各地,據聞「香港」就因而得名。現今作為受保護的瀕危植物,土沉香一般不能私自種植,而且野生土沉香被私自砍伐的新聞不絕,即使你拿到了種子私自下種...
Apr 29, 2022


可以踐踏的藝術品
如果展品可以任由訪客踐踏、改造,我們該以甚麼角度欣賞這件作品? 上環The Catalyst被改造成一片凹凸起伏的小沙漠。空間內的沙是流動的,型態持續被不同的因素改變著:藝術家每星期都會重塑全場 —— 飛沙走石過後,緊迫的小沙丘變成了起稜角的一個個隕石坑,又或是頂上凹陷的火...
Apr 18, 2022


畫筆比快門慢,但褪色也更慢
公營展覽場所遲遲未重開,只得成日屈在家中高凳發呆?富德樓十樓有張不同的凳,或許能讓你的屁股重獲點新鮮感。 此展名為《The Chair in the Room》,顧名思義主角就是椅子。場地中間放置了畫中的椅子,不過剛好有人坐下休息,筆者就沒有拍照。椅子本身沒有什麼特別,似...
Apr 8, 2022


你還在海中載浮載沈嗎?
夜遊會讓你聯想到什麼?昏暗街燈下夜遊於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可能一半是寂寞,一半是平靜;而在黑色大海中夜「游」,便成了一件更深邃、不可測的事。現居倫敦的藝術家何淑美,六年前一次到大嶼山海岸夜泳,那晚她眼中一大片黑暗的天與海成為了是次展覽的主題之一。...
Apr 4, 2022


是誰在幫我們保存文獻?
在博物館以外仍有大大小小保存文獻的機構,AAA便是其一。 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顧名思義是專門收藏「亞洲藝術」屬類的文獻庫。AAA的館藏總監 Elaine 指,到訪的大多是學者、教授和策展人。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文獻庫」並不是熟悉的存在;若不...
Mar 27, 2022
bottom of page